水都網訊(周珊珊 陳芳芳)近日,市第一醫院新生兒科成功開展LISA給藥技術,對于患有NRDS的早產兒/超早產兒、極低/超低出生體重有適應癥的患兒,該技術能夠成功順利的完成肺表面活性物質的給藥,有效降低氣道創傷。
3月1日上午9時,市第一醫院手術室里傳來微弱的嬰兒啼哭聲,一位不足37周的早產寶寶提早與媽媽見面了,本來應是一件開心的事,但誰料,寶寶出生不久,便出生了血氧下降,口吐泡沫,呼吸衰竭等異,F象。病情危重,需立即轉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進行救治!
急查寶寶胸片顯示雙肺透亮度減低,有支氣管充氣征,由于寶寶胎齡小,各臟器發育不成熟,尤其是肺表面活性物質分泌不足導致寶寶呼吸窘迫,立即給予CPAP輔助呼吸,血氧回升,但呼吸仍費力。診斷為: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傳統的呼吸窘迫治療方法是氣管插管后經氣管將肺表面活性物質注入肺內,同時用藥時需給予復蘇囊正壓通氣,用藥過程中容易發生藥物返流,心率下降,肺泡過度膨脹導致氣胸,肺損傷導致氧氣依賴。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能最大限度保護早產兒的肺呢?LISA技術的出現解決了這個難題!
LISA技術即微創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技術,是指在保證患病早產兒持續無創通氣的基礎上,以細軟Lisa管替代氣管插管,在喉鏡下將導管前端插入氣管內再給予藥物,它是肺表面活性物質運用技術的創新。相比經氣管插管給藥技術,LISA技術能降低對患兒的創傷,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氣管導管與Lisa管比較
時間緊迫,新生兒科主任王林濤查看寶寶情況后,決定立即給予氣管內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質,采用LISA技術,通過喉鏡把細Lisa管插入聲門下,用細軟的Lisa管把肺表面活性物質緩緩注入肺內,同時繼續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2分鐘后藥物注射完畢。這期間寶寶沒有發生藥物返流,煩躁不安,心率下降等不良反應。用藥后寶寶呼吸困難明顯緩解,生命體征平穩,及時改善了患兒的危重癥狀。
目前,在全科醫護人員的密切觀察與精心照顧下,患兒已順利撤離呼吸機,與既往的給藥技術相比,明顯縮短了機械通氣時間,降低了患兒醫療費用。
此次市第一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LISA技術的成功開展,在全市范圍內屬首例!此項技術的開展,有效降低了患有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的氣道創傷,極大程度上減少了遠期并發癥的產生,為成功救治我市低出生體重兒的早產兒、超早產兒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